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一抹幽蓝

点滴记录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  

2014-12-08 23:04:38|  分类: 日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行程:宝兴——雅安——上里
在宝兴车站坐长途汽车到雅安,已是中午了,在车站外的小面馆简单吃了点东西,顺便问了老板到上里古镇的车在哪赶,原来就在车站外便有旅游面包车,可以直接到景点,真是方便。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小面包车很快就坐满了,在车上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有上里,还有中里和下里,可不明白为什么叫这样的名,别人也只告诉我是先过下里,再中里,然后才到上里。

出了雅安城,又飘起了细雨,沿途都是山路,路边溪水涓涓,旁边的山坡上有不少青翠的竹子,还有芭蕉,初冬的风略带寒意,却也有着山野的舒适和清新,清风徐徐而来,一股沁人的清凉从脸颊传入心间,竟让我有一种久违的感觉。是啊,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大自然了!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  
  路过碧峰峡的入口,真想下车去峡里一游,可惜时间不允许,只好等下次了。坐在车窗边,望着身披薄纱、青翠苍茫的山峦,遥望在浓浓的绿意中蜿蜒匍匐的盘山公路,我静静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,感受着仙人般的飘逸。
  
  余下的路途是相对平缓的。路虽不宽,却是新修的。远远地看到路边有红色的旗子在风雨中飘摇,车近了才看清,原来是一个农家乐的标志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车又行了一段路程,看到有一座文字塔,有游人在附近,车上的人告诉我,上里到了。
据说上里旧时是南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驿站。古镇的入口,有一块石碑,上雕刻“水墨上里”几个大字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 从石桥过去,便进入古镇的街道。
在石桥的那头,有一块石碑,应该是红军从此过时立于此的。沿河房子的石墙上刻着一些红军标语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上里古镇被两条小河相拥着,沿河黛瓦木屋错落,石桥、石碑、石塔散布其间,老街、广场石板铺就。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条小河上的石桥和它周围的景致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许多人大概都是慕名而来,不少带着专业的摄影器材,面对眼前的美景,那快门是肯定停不下来的了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在镇上的一家取名“上里巴人”的餐馆看到这样一副对联,想来上里、中里、下里的来源便是如此了。
古镇山骈山邓山芦山名山
罗绳三十里上里中里下里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 
雅安的雅鱼是很为人称道的美味,我一直没见过呢,在上里倒是见到了它有真面目,可惜太贵,不敢品尝一下它的味道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上里依山傍水,是很有味道的一个小镇,让人感到朴实自然,怀旧时光像溪水一样静静流淌………镇外阡陌纵横,不时闪现劳作的身影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 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据说,古镇街道以“井”字布局,取“井中有水”防止火患之意。或许是镇里镇外树多林密的缘故,镇上的人就地取材,房屋多半做成木质阁楼,密密地横织着,填补着井字的空白,井字纤细的横竖线条便成了窄窄的街道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宁静优雅的小镇,平常又美丽的小河,古朴的建筑,风格各异、错落有序,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,引来众多写生的人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 
小镇有一座二仙桥,是清代建筑的单孔石桥,桥下流过的是茅溪河,向东延伸。据传说是人们在庆贺新桥落成时活生生见到两位和尚模样的神仙,因此而得名。
这二仙桥比江南那些古镇石桥更具野趣,桥上石缝中长满蒿草藤蔓,桥畔淡色花丛相伴左右,很有味道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 
二仙桥西边近处是古磨坊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沿河是古时的茶马驿站,现在也是客栈、商铺、茶楼节次鳞比。当天游人不多,生意清淡,但是商家都在坚守中期待着游客的到来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上里有一所韩家大院,应该是古镇的一个重要景点。我花了三块钱买了门票,进去看了看。
韩家是上里古镇的地位显赫的家族,古镇上的“卫守府”就是韩家老院。
韩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年间,耗巨资百万,聚上百位能工巧匠,历时近十载而成,属于悬山顶穿斗木结构建筑和联体式四合院,门前是是石板广场,门口横细流,正对溪流。自下院卫首府大门入,过木质镂花屏风,穿石板走廊,跨高门槛,入武魁堂屋,堂屋挂“武魁”横匾,堂屋大门两侧挂木雕对联一副,联曰:“武安四海礼待桑梓;魁佑一方德被后人。”自上院武魁堂大门进入,穿过石板走廊,跨高门槛,到了踩草梭镖堂屋,堂屋挂“踩草梭镖”横匾,堂屋大门两侧挂木雕对联一副,联曰:“青山绿水神仙府;文字武功国士家。”上下两院由一石板走廊一道石门相勾连,由“纵三横三”九个天井相连通。
院里的布局分明,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。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,雕刻精细,内容丰富,造型多样、精美。只可惜有些院落有些破败了,没有怎么管理,有些院落,却又用来做了客栈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镇上好些店子都在卖着一种饰品——千眼菩提,其作用写得很神,倒不知是否是真的有这么灵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 我更喜欢这样的小客栈,呵呵~~~~自然朴质,很接地气,有木有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古镇不大,大概两个小时我就逛完了,与繁华的江南古镇或成都周边的其他古镇相比,上里多少透出乡间的感觉,也不是那么著名,没有其他古镇那样的游人如织,但它尽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风格的寂静中徜徉,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园里出神……
古戏台以及戏台墙上的那些群雕,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,仿佛置身世外。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 
雅安行——上里古镇 - 一抹幽蓝 - 一抹幽蓝

 古镇的错落建筑,参天古树,青古板路,小溪清流,无不让人踏石板道上体味着历史的沧桑,也享受着怡人的田园风光,喜欢这样的小镇!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